他退而不休三十载,83岁时学会电脑打字,翻阅史料、写作出书,92岁创作出版了《巩宁城今昔》,他用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,记录了老一辈农大人屯垦戍边办大学、稳疆兴疆育人才的故事,他用敢叫夕阳胜朝阳的精神面貌,传承着农大人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,他就是新疆农业大学离休干部袁正祥。
袁正祥,现年92岁,中共党员,离休干部。曾任新疆八一农学院图书馆副馆长、副研究馆员、全国高校图书、情报委员会委员、新疆高校图书、情报委员会副主任、新疆图书馆学会专业教育委员会主任,《西北高校图书馆大事记》《西北高校图书馆年鉴》《西北高校图书馆通讯》编委。1989年12月离休。
1949年9月,袁正祥随新疆部队和平起义入伍,他所在的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七师。入伍后,作为部队骨干被选送到新疆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。毕业留校,在教员队担任文书。军干校于1951年转为第二步兵学校。翌年春节后,第二步兵学校全体人员步行到老满城驻地,筹建八一农学院,当年8月1日开学。他在八一农学院教务处任文书工作。
1956年,学校派他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习进修图书馆学专业,在学习期间,他还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党支部副书记、工会副主席,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,他提前半年完成了所有课程学习,顺利结业。
回校后,他将八一农学院图书馆20万册各种文字图书统一用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》重新分类、编目、登录、排架,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目录体系,同时,编写了《八一农学院图书馆工作手册》,为八一农学院图书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1989年12月,袁正祥光荣离休,但是他退休不褪色,担任自治区职称评审专家,出题评卷阅卷,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……他忙碌依旧,甘愿奉献。
书籍是袁正祥的热爱,文化养老是他早已形成的夙愿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袁正祥在《乌鲁木齐史话》中看到一篇关于巩宁城的文章,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巩宁城,是他工作、学习、生活的土地,他热爱这片土地,他想更多的了解关于巩宁城的历史和故事。
于是,他通过不同途径收集有关巩宁城的史料,整理并撰写了巩宁城概貌、巩宁城驻军、巩宁城屯田、巩宁城马场、巩宁城铜钱以及巩宁城变迁等近30篇文章,陆续发表在《新疆日报》《西域文化》《新疆农业大学报》等报刊上。2009年6月,他接受了新疆电视台“丝路新发现”栏目记者采访,为大家介绍了巩宁城的兴衰。
袁正祥还一直坚持撰写校史回忆录,2014年8月,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将他撰写的“校史回忆录”和“巩宁城史料”两部分内容合并,定名为《校园史话》收入《新疆农业大学<满城书香>系列丛书》,内部出版。乌鲁木齐晚报记者王素芬撰写了题为《老满城史话》,用整版篇幅做了详细报道。
2019年2月,作为“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”,袁正祥撰写的《巩宁城今昔》,收入《“一带一路”大型系列丛书——新疆是个好地方》,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。
袁正祥还一直活跃在新疆农业大学老干处“朝花夕拾”诗社,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学习与写作,积累了400余首诗词。不少诗词刊登在《当代西域诗词选》《昆仑雅韵》《中华诗词文库(新疆卷)》《当代中华诗词集成》《中国老年》《绿韵》《新疆老教授》等书刊上。如今他将诗词集结成册,定名《逝痕集》,将内部出版。
袁正祥离休后,笔耕不辍,把写作当爱好。为了创作效率更高,他83岁学会电脑,将几十万字的书稿打成电子版,用现代化手段书写人生,歌颂盛世。最新信息在网络中任意搜索,相关资料查阅和下载,为写作带来了方便。他一生锲而不舍,学而不厌,争分夺秒,自学成才,实属不易。他的创作成果,不但填充了中国文学宝库,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。每当他撰写的一篇文章发表、登载报刊,或一本新书出版问世,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,兴奋不已。每当他写一首好诗或填一首好词,或在一首诗词中得一好句,他高兴得难以言表!这就是他为什么要选择文化养老欢度晚年的关键所在。离休30年来,新疆农业大学党委曾于2011年、2019年两次授予袁正祥同志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,并颁发了pg麻将胡了下载入口的荣誉证书。
2018年,中国国家图书馆设立并启动了“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记忆”项目,新疆推荐袁正祥作为该项目受访人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学会理事长、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历力说:“袁正祥在新疆农大图书馆发展进程中,建章立制,奠定了发展基础。退而不休三十载,为新疆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!”。
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记忆受访,既光荣又艰辛,光荣的是业界的认可,艰辛的是要把一生的贡献分段按要求写出来,然后背会,对着镜头说出来。每次两个半小时,分六次完成后,袁正祥的体重从70公斤降到52公斤,经检查医生说:“劳累过度所致”。92岁的袁正祥听后,带着憨厚的笑说:“没事的!为了给后人留点东西,累死也值!”。
袁正祥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,他热爱新疆。他深知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就没有新